|
为什么决策辅助产品反而可能降低工作效率(以CDSS为例)【医信产品的设计思维】2024N061
发表时间:2024-07-26 15:52 决策辅助类产品的核心价值之一当然是提高决策效率。以临床决策支持系统(CDSS)为例,其通过实现“智能化”的诸多承诺,完成对临床决策效率的提升:
然而,这些承诺即便都能实现(非常理想化),它们和提升效率之间其实并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,由“智能化”延伸出的对“效率”的想象是一种偷换概念。从业务场景的实际来看,要真正提升效率,以下几点是核心:
我们来做一些简单分析。 先说工作量。到底什么是临床决策的“工作量”?如何评估?临床决策不是狭隘的考试做题,它包括了医护人员一系列的具体操作,这其中就包括了处理CDSS系统本身带来的“交互负担”和“责任负担”,再加上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(运维干扰),这些都是增加用户工作量的因素。某个环节的效率胜利并不必然带来总体的提效,某一次决策的效率胜利也并不意味着长期的高效。 其次,软件系统的所谓“准确率”也是一个非常有问题的描述。技术总是有缺陷的,测评数据的说服力仅仅是事后诸葛亮,它无法确保下一次的可信度。在医疗场景中,过于信任算法是非常危险的,比准确更有价值的是透明、可解释、可追溯,这是减少责任负担、建立信任机制的关键。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,很多长期的低效,恰恰是短期的高效造成的。就像当初,email实现了快速交流,但因其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,导致交流越来越频繁,人们花在email上的时间远远高于过去花在书信上的时间。如果不从流程精简和构建信任机制的角度重塑业务,智能化带来的很可能是更加冗余的数据、更加繁琐的环节,以及更难发现的隐患。 实事求是地说,将新技术引入临床之前,我们很难判断它的系统性影响。在谈论CDSS的预期效益时,必须保持清醒和批判的态度。对于那些有追求有抱负的产品开发人员,我提几点建议:
最后再提一点,来看看什么叫底层逻辑。我们经常认为,把病治好是医生存在的价值,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。“把病治好”只是一个理想,没有哪家医院会允许患者病好了再付钱。医疗服务是一个非常特殊的“产品”,信息极不对称,患者选择相信医生,医生依照专业提供服务,基于行业标准化机制,医生和患者之间完成一次被认可的治疗合作,然后交易结束。前面所讲的,比准确性更有价值的是透明、可解释、可追溯,就是基于这一底层逻辑。 【拓展】 如果对更为完整和详尽的内容以及更多开发案例感兴趣,可联系了解相关课程《优秀产品的隐秘结构 —— 医疗知识应用类产品开发的设计思维》。 该课程共8讲,现阶段只提供企业内训。 联系办法:加微信 - 18610162033 (下图引自:深麦咨询高级课程《优秀产品的隐秘结构》第二讲:知识驱动型产品的需求分析与定位设计) 声明:此篇为“深麦咨询”团队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明出处 链接:http://deepmed.biz/sys-nd/12.html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