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不想被生成式AI忽悠,你可以去一趟景德镇1
发表时间:2024-07-26 15:49 就在OpeAI发布Sora的消息刷屏的那两天,如果你恰好在景德镇旅游,那么有趣的状况将会出现:一面是体现历史文明和祖先高超技艺的实体作品,一面是体现当今科技前沿与软件智能的虚拟演示,哪一个带给你的震撼更大? 我会毫不犹豫选前者。按理说,作为技术迷,我应该对Sora更感兴趣,但也说不清是一股什么力量,面对那些真实世界里的良工美物,我总感觉当下的人工智能还是显得那么Low。 为什么会是这样?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事物,会在某个时刻忽然有了可比性,仿佛冥冥中的安排,引导我们反思好与坏,真与假,虚与实。
对于陶瓷我是外行,但经历过景德镇两天的“强化训练”,我竟然领悟到了很多,仿佛明白了为何陶瓷艺术会有这么高的地位。以下几点让我感动: 1.它取材于天然,是人与自然深度交融的产物。和一般的技术人工物(如塑料瓶)不同,它的成分里基本没有人工合成的物质。 2.它背后有一个庞大的体系,包括严格的流程,复杂的工艺,延绵不止的创意,匠人的分工合作,可以说,团队项目管理的那套东西一样不缺。
3.它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:瓶瓶罐罐的日用所需。 4.它是凝聚了某个时段生活方式的定型物,可以长久保存。它的经久耐用,使之与当今作为消费品的生活物品有本质上的不同,它可以家传,附着了时间的价值,承载了文明演进的记载功能。
5.它有一种美妙的不确定性。由于瓷器的原料、成型、烧制环境等等的微小差异,精品常常可遇不可求。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,才保证了达到高级别制品的应有门槛。 我们再来看看,当下最为夺目的人工智能(AI)是个什么东西。 1.它存在于虚拟世界,它的有效性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验证的,且附加了大量的支撑条件,比如要用电,要有硬件,它依附于“容器”而存在。训练AI需要海量的数据和巨大的算力,背后是高昂的成本。在诸多类型的计算机技术里,生成式AI造成的浪费无疑是最大的。 2.它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,靠着偶能成功的效果,掩盖了自身的狭隘。AI像一面镜子,看上去是捕捉和复制了我们,但它漏掉了更为真切的现实,比如气味、软硬、情绪、想象等等,它目前尚不能模拟,将来也未必能做到完美。 3.它并不完全是需求驱动的,相当一部分是技术自身“卷”出来的,然后再到处找应用场景。提高效率这一诉求只在少数领域得到了真正的满足,总体上并没有做到。所谓的生产力工具,由于其控制选项的不透明、不丰富,它只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忙,让你的成果越来越同质化,越来越庸俗。傻瓜相机并没有减少你用于拍照的时间,而是产生了海量的垃圾图片。 4.它的演变和迭代看上去是在和真实世界互动,但互动之处只在于输入和输出。它靠外部提示而非内部意图来驱动。大家不再研究规律、规则,转而寄希望于一个强大的黑箱。所谓的创造力的民主化或者说平权,其实更像是对思考和实践过程的践踏。如果人人都能创作出表面炫目的作品,作者的个性和主体性将被置于尴尬的境地。创作变成了一种被简化的消费,而消费是人与物的剥离,而非融合。 5.它也有不确定性,但并不美妙,而是糟糕。它的不可控(没有显性的、低门槛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)、不可信(没有自我负责的机制)、不自知(记忆问题),等等,意味着它还有漫长的解决之路要走。 写到这里,我想说的是,我们当然应该拥抱AI技术,但要清醒,不要把AI技术形而上化和抽象化。它只是这个现实世界的一小部分,在人类社会这个尺度上,它能够取代的东西并不多。实际上,很多创新是被夸大了,带来的是愚蠢的乐观和自我陶醉,是圈内人新一波的自娱自乐和圈钱圈地。AI是一道光,它引领着我们,但也可能让我们一步步走进死胡同。 最近看到图灵奖得主、AI教父杰弗里·辛顿(Geoffrey Hinton)在牛津大学年度的一个讲座《数字智能会取代生物智能吗》。同一题目的报告,他去年10月份在多伦多大学讲过一次。他高度评价了以GPT4为代表的生成式AI,我也认真学了,思考了,很过瘾。但我依然觉得大家高估了辛顿,这老家伙无非是为自己的领域鼓与呼。迷信大咖,盲目投入,将面临巨大风险。每当此时,决策者的智慧和视野显得非常重要。 这次两会,有行业大咖提案,建议国家重视大模型应用方向的投入,把大模型带入各行各业。听到这些,我只能说,太平淡了,而且透着私心。 爱丁堡大学哲学教授、人工智能伦理学家夏农·维拉(Shanon Vallor)写过一本书,叫《技术与美德》(Technology and the Virtues),她提出了“技术美德”(technomoral virtues)的概念,用来表示把握和利用新技术以实现繁荣发展的能力,即“如何与技术,特别是那些仍在出现、尚未成为固定的、与人类环境无缝嵌入的技术一起美好地生活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小伟教授认为“这是生活在深度科技化时代的人所要培养的特殊德性”(《日常的深处》)。 不要让孩子过早沉迷于虚拟世界,要让他们的身体多接触真实的物件,建立和保持“惜物”的品质与美德。(拍摄于景德镇陶溪川) 还记得前文我做的“镜子”的比喻吗?这个也是从Shanon Vallor那里借来的。她的下一本书就叫《人工智能之镜:如何在机器思维时代重拾人性》(The AI Mirror - How to Reclaim Our Humanity in an Age of Machine Thinking),很期待。 声明:此篇为“深麦咨询”团队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明出处 链接:http://deepmed.biz/sys-nd/11.html
|